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跳動在昏黃的死寂
只有陌生的音頻
棉被蓋着零星
思緒直穿透心
熟悉的對話
迴盪其中的場景
隱約聽見沒有離去
那已是驚覺你
假裝入睡
走過的
旅程
失真的
熟悉
睡覺時留下空隙
裝進黑夜
夜吟之中
我還在這裡
沒有顯影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打開帶在身邊多年的黑色提箱
拿出裡頭的衣服  在牀上撫平
那些摺痕
無法自制地發出悲鳴
光照之下只能產生鬱卒陰影
坍塌了  崩解了
葬下甜美柔和成  跡
風帶不走  時光巨輪也無法輾平
像木盒中凹陷的臉
行走其徑  會發出
像竊笑  或像啜泣的
刺耳腳步聲
誰都該明瞭
壓擠並不經心
只是沒有情理可循的物理現象而已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從《北非諜影》、《甜蜜蜜》看電影戲劇結構的遊戲規則



“…...所有這些,所有這些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一種記憶罷了。甚至連記憶都不是。” ——雷蒙卡佛


如果認同《北非諜影》和《甜蜜蜜》都關於愛情,比較分析這兩部影片的戲劇結構,我們也許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說故事基本規則的線索。

《北非諜影》結構大致如下:

一,故事背景的建立:二戰期間,很多歐洲難民來到法屬摩洛哥的城市卡薩布蘭卡,就爲了等待入境里斯本的機會,然後到達相對安全的美國。由於兩位德國快遞員被謀殺,納粹少校前來卡薩布蘭卡追查。在當地警察首長雷諾的帶領下,當晚就在一家酒吧將嫌犯逮捕歸案。男主角RICK正是這家酒吧的老闆,而嫌犯在被逮捕前把謀殺快遞員而得到的出境特許函,交給了RICK保管。

二,接着,原先計劃與嫌犯金錢換取出境信,反納粹地下組織的領導VICTOR來到酒吧,得知交易告吹只能空手而歸,而他的妻子ILSA卻在這過程中與RICK相認,兩人因爲過往戀情的傷口而顯得尷尬。酒吧打烊後,RICK在酒精和琴聲中,憶起ILSA,那段在巴黎無疾而終的愛情。

三,ILSARICK雖然有兩次見面,但RICK始終無法原諒ILSA當年的不告而別。輾轉中,衆人推測出境函在RICK手中,ILSA爲了成就VICTOR革命理想,向RICK苦苦哀求相助。甚至拿起槍威脅,但RICK無動於衷,更要求ILSA開槍結束他的痛苦。ILSA爲此終於不再硬撐,坦承當年不告而別的苦衷,始終相愛的兩人和解。ILSA不想再讓RICK孤單,只希望RICK協助VICTOR出境。

四,最後,RICK經過精心策劃,把被逮捕的VICTOR救出,並槍殺在過程中阻擾的納粹上校,成功讓VICTOR夫妻逃離出境,與雷諾隊長成爲惺惺相惜的好友。ILSA原本不想再離開RICK,但在RICK力勸之下,才含淚與VICTOR登上飛機,此幕成爲影史經典。

可以清楚看出,前三個部分的情節,都是精準地爲主事件鋪排。或者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故事的架構都在建立男主角最後所面臨兩難的處境,或在解釋男主角爲何握有抉擇三人命運的主權。這完全符合前文所提的戲劇結構建立在「一人一事」的基礎上。

《甜蜜蜜》:

1986年,黎小軍來到香港討生,奮發努力工作,相信某天就可把天津的愛人小婷接來,結婚成家。但自從遇上同樣來自大陸而在麥當勞打工的李翹,卻讓黎小軍的信念受到動搖。同樣喜歡鄧麗君,同樣異地謀生,兩人因爲寂寞而漸生情愫,在過程中愛上對方。李翹一心想要賺錢致富,以擺脫自己原來的身份,融入當地生活成爲「香港人」,無奈股市的崩盤卻讓她辛苦賺來的錢付諸流水。絕望的李翹意識到與黎小軍的關係並不是她來香港的目的,逐狠心提出分手。

1990年,黎小軍如願娶了小婷,李翹也跟了黑社會老大豹哥。兩人多年後重遇,回憶涌上心頭,舊情復燃。雖黎小軍向小婷提出離婚,李翹卻因爲不忍拋棄落難的豹哥,兩人再次錯過。

1993年,黎小軍搭上移民潮,去了美國。豹哥也帶着李翹逃亡到美國,打算定居下來。後來豹哥在街頭得罪流氓而中槍身亡。李翹頓時失去依靠,在被移民局遣返的路上,看見騎着腳踏車的黎小軍。她衝下車,但始終追不上,只能看着黎小軍身影消失在紐約街頭。兩人第三次錯過。

1995年,電視正播放鄧麗君過世的新聞,遊走在同一城市的兩人因這則新聞停下腳步,看着櫥窗裡同一臺電視,也終於看見了對方。


《甜蜜蜜》由始至終地述說一段拉扯將近十年的愛情,《北非諜影》透過數天的事件着墨愛情的遺憾。如果依前文對戲劇結構的分析,《北非諜影》無疑是典範,所有的安排都能推向主事件。然而《甜蜜蜜》如果勉強把主事件設定成黎小軍和李翹在紐約街頭的重逢,劇中事件卻未必都與此有直接關係。

上文所整理出的《甜蜜蜜》故事結構,還有許多沒辦法歸納的小情節。例如黎小軍姑姑不忘年輕時邂逅的英國明星威廉.何頓,帶着曾經美好的回憶直至生命結束。還有美國人齋滷味與性工作者的愛情,最後兩人患上艾滋回泰國度過餘生。或是黎小軍和李翹幫人排隊買房子,目睹一對吵架的夫妻。這些事件是旁枝雜葉?

《甜蜜蜜》並不讓觀衆覺得結構鬆散,原因在於還是有一條貫穿所有事件的線,就是香港那十年的社會變遷。有學者更解析出《甜蜜蜜》中政治隱喻,當中牽涉的是香港人身份認同。回到劇本編寫,那些「旁枝雜葉」營造了時代獨有的氛圍,也間接地塑造男主角的愛情觀——堅定不移地等待(姑姑)或追隨(齋滷味)真愛。觀衆大概能夠從中明白並且接受,爲何黎小軍能夠默默守候着與李翹拉扯多年的愛情。

《甜蜜蜜》比起《北非諜影》的嚴謹結構,加入許多並不僅止於推動劇情的情節。也許這些情節不是在堆疊劇情,但卻是在描寫人物。看見的不是黎小軍和李翹爲這段愛情付出多少,而是屈服於社會環境,兩人如何逃避這段愛情。

於是,可以理出戲劇結構的方向,大致可分爲:傾向於主事件、傾向於時代、傾向於人物。三種不一致的方向,在劇本結構中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實,三種不同方向的描寫的共通之處,就是能夠打動觀衆,也就是一些喚起觀衆情感記憶的情節。


小說寫作的責任之一,是做為某種無法用更好方式記錄下來的事件的見證者.某種瞬息即逝的幸福,更多時候是某種經驗者無法、不堪回首的深淵痛苦.還有某個歷史上純粹的偶然,無法以現實經驗的語言予以描述.還有某種複雜到當事人當下都無從分析的感受,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體裡有過這樣多層次交雜的感覺印烙下來...”——楊照

電影不也是如此?

兩部影片有一共同的元素,就是歌曲。《北非諜影》是Dooley Wilson的「As Time Goes By」,觀衆總能夠想起SAM彈起這首歌時ILSA眼中含着淚,或是RICK在打烊的酒吧裡,喝酒抽菸的落寞。《甜蜜蜜》則是鄧麗君的歌曲,最深刻的畫面,是黎小軍騎腳踏車載着李翹,穿梭於車水馬龍的街道,兩人輕輕唱起「甜蜜蜜」。

於是,我們大概可以理解,戲劇結構的遊戲基本規則,就是在於情感的構築與累積。或引起一些無法被述說的情感記憶——永遠無法清楚說明,爲何某個情節成功讓我動容,但這彷彿曾出現於我的經驗當中——似曾相識於是產生了共鳴。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塔可夫斯基對電影這種媒介的期盼,總結出戲劇結構的最終取向:

找尋逝去的光陰。